你的位置:高德注册 > 关于高德注册 > 中国奢侈品德化白瓷,为何是无与伦比的美?
中国奢侈品德化白瓷,为何是无与伦比的美?
发布日期:2024-07-22 00:27    点击次数:130

图片

7月6日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《国家宝藏》第四季第六期走进福建博物院,国宝级文物德化窑文昌坐像为我们带来了它的“前世传奇”。

中国历史上,出产白瓷的窑口,官办民办皆有,南北多地可见。但被称为“中国白”的,唯独德化白瓷一家。德化白瓷究竟胜在何处?

图片

瓷土天造地设

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历尽艰辛,返回欧洲时,带回了许多中国的宝物。珠宝香料和忽必烈汗赏赐的金银丝绸,早已匿迹在时光的缝隙里,唯独留下了一只白色瓷罐。这是一只高12厘米,产于福建德化窑的四系罐,如今保存在威尼斯的圣马可博物馆,被称为“马可波罗罐(Marco Polo Jar)”。

图片

▲ 意大利圣马可教堂藏德化窑“马可波罗罐”。

据称,这是马可波罗惟一的遗物,也是最早抵达欧洲的瓷器。后面这个说法存在争议,现藏于爱尔兰国家博物馆的丰山瓶(Fonthill Vase),一只产于江西景德镇的玉壶春瓶,可能先一步登陆欧洲,时间在南宋(另说为14世纪)。

丰山瓶和马可波罗罐都属于青白瓷,又名影青瓷,是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的类别,釉薄处是白色,厚处又显青色。宋元时,中国南北方许多窑口生产青白瓷,考古人员在南宋南海一号沉船上,打捞出与马可波罗罐相同的德化瓷罐,在德化家春岭窑遗址,也发现了这种瓷罐的残片。据此,我们可以推断,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记载的“Tiunguy”,就是今天的德化。

图片

▲ 图为德化的瓷土、蔑刀和德化瓷艺术作品《扬帆起航》。

刺桐(今泉州)附近有Tiunguy城,制造瓷器,既多且美。工匠开采一种泥土,风吹日晒三四十年,土质转细,即可制造瓷器。所以居民囤积瓷土,自己不能用,只留给子孙。城中有很多瓷器市场,一个银币可买八个盘子。 

写到瓷器时,马可波罗用的是“porcellana”,拉丁语“白色贝壳”的意思,因为当时欧洲人相信阿拉伯商人的宣传——瓷器以贝壳和蛋壳制成,还要在地下埋藏一百年。今天,英语里瓷器叫“porcelain”,法语叫“porcelaine”,也都来源于此。游记的描写风格夸张,瓷土的陈腐不用三十年,一年足够了,但也正是这段记述,让欧洲人知道,瓷器和陶器一样,都以泥土制成。

图片

▲ 德化原矿瓷土。

德化的泥土的确与众不同,与其他陶瓷产区相比,这里的瓷土有低铁高硅的特性。铁在陶瓷中可以呈现红、黄、青、褐、黑等许多颜色,唯独不出白色。历代工匠在制作白瓷时,总是处心积虑地去除瓷土中的铁元素,而德化瓷工则可以省略掉这一步;硅的氧化物是玻璃水晶等的主要成分,在瓷器中会带来温润通透的效果。低铁高硅的德化瓷土,天然适合烧制白瓷,有些德化瓷甚至可以不施釉,单纯以白胎悦人。

优质瓷土一直是稀缺资源。唐代的邢窑是白瓷的鼻祖。当地的白土太少了,工匠只好将其调成泥浆,薄薄地刷在粗泥做的胎上,烧成白色的瓷器。这操作就好像爱美之人化妆,故名化妆土。后来巩义窑、定窑的白瓷也用过化妆土,却是一个权宜之计。因为瓷器的光泽和透明度被化妆土遮盖了,就像刷了一层白油漆般呆板。

除了瓷土,瓷窑也很重要。历史上,北方以景德镇的蛋形窑为代表,窑室呈蛋壳状,这种窑方便控制温度,但产量低;南方以龙窑居多,狭长的窑室卧在山坡上,好像一个大烟囱,把低部的火焰吸到高处,产量高,但难控温。 

图片

▲ 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(1619年)的月记窑,400多年来从未停止过瓷器烧制。图为德化瓷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、月记窑窑工团队与柴烧作品在窑前的合影。

德化早期以龙窑居多,瓷器质量平平。南宋绍兴年间,窑工林炳在梦中窥得九天玄女宽衣解带。林氏灵感大发,把窑墙修成乳房形状,称其为“窑奶”。若干窑室首尾相连,当地叫“大窑”,属于分室龙窑。这种大窑后来又发展成阶级窑,可以理解为众多蛋形窑连接成的龙窑,兼具两种窑的优点,控温精确又高产。 

林炳的神来之作,让德化瓷器上升到新的高度,他也因此封神,被尊为陶坊公。每年农历五月十六,德化陶业公会在祖龙坛作道场,全体陶瓷工匠共同祭拜林炳和九天玄女,香火持续至今,算起来快一千年了。不免想起江西景德镇的窑神童宾,也是窑工出身,因不堪朝廷督陶官的压迫,投窑自焚而成神。再看人家林炳,因春梦成神,让人怎不唏嘘?德化不是官窑,虽不够主流,却有一种远在江湖的浪漫温馨。

图片

▲  窑工通宵添柴烧窑的场景。

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两件瓷器,景德镇和德化在宋元时都以青白瓷开始,发展出不同的轨迹。景德镇的青白瓷,演变出卵白釉和甜白釉,又出现了青花和五彩瓷,白瓷最终成为彩绘瓷的载体,如同画布之于油画。而在德化,依托于优质的高岭土和阶级窑,青白瓷在明代演化成前所未有的白瓷,光泽明亮,润如凝脂。这时,白色本身已经成为审美趣味,是为“建白瓷”,或者用法国人取的名字——“中国白(Blanc de Chine)”。

图片

五色斑斓的白衡量白色,有一个“白度”的概念。以氧化镁粉末为纯白100度,普通杂志纸张白度为90.71度。瓷器工匠很早就发现,100度的纯白并不好看,给人很虚无的感觉,于是有意无意间在白中留下些许杂色,所以德化白瓷也不是很白,很少有超过80度的。依据不同的颜色和质感,建白瓷又能细分成十几种,主要类别有象牙白、猪油白、葱根白、孩儿红:象牙白瓷白中微闪黄色,质地坚韧匀洁;猪油白的黄色更淡,釉面更润,接近乳白色,如同凝固的油脂;葱根白少见,白中带青,光泽逊于前两者;孩儿红是白中透着细嫩的红色,仿佛初生婴儿的皮肤一般。

图片

▲ 从左到右分别是婴儿红、象牙白和高瓷白。弥勒佛摆件,白中隐现肉红色,如同婴儿的皮肤,是德化白瓷的特殊品类孩儿红。摄影/方丽娟

严格说,孩儿红不算釉色,而是一种偶然出现的窑变现象。德化窑属于氧化焰,烧制时窑室内氧气充足,可以将坯体内的物质氧化。刚才说过,德化高岭土是低铁高硅,如果坯体中偶然铁元素较多,烧制时被充分氧化,形成红褐色的氧化铁(Fe2O3),成瓷会带些淡红色,就是孩儿红。

若用景德镇窑的还原焰烧造,窑内氧气含量低,氧化铁的三价铁离子被还原成二价铁离子,形成青灰色的氧化亚铁(FeO),成瓷就带淡青色。因此,景德镇的白瓷是坚硬的冷色调,而德化白瓷就温暖可人。几种德化白瓷的区别很细微,只在毫芒之间,要看实物才好鉴别。瓷器就像美女,照片总比本人漂亮,因为陶瓷都自带美颜,所以有空多去博物馆逛逛吧,真的百闻不如一见。

图片

▲ 图可见窑内烧成的白瓷和叠摞的匣钵。

图片

千姿百态:白瓷器以釉色悦人

泉州自古就是三教汇聚之地,去过的朋友都感叹城中庙宇的繁盛。德化隶属于泉州,县城距市区仅百许里,自然承担起生产宗教用瓷的职责,产品有白瓷供器,比如香炉、烛台,以及神佛雕塑,有如来、观音、八仙、麻姑、文昌、关帝等等,林林总总,不胜枚举。

明清宫中有许多佛堂,为帝王后妃礼佛之用。溥仪离开故宫时,尚有五六十处佛龛,许多供奉的就是德化产的白瓷佛像。德化白瓷自明代后期开始,作为贡品进入宫廷。清宫旧藏者,俱为上乘精品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白釉何朝宗款观音坐像即为一例。坐像高28厘米,观音胸佩璎珞,身披长巾,双手隐于衣衫下,低首垂目,俯瞰尘世众生,度一切苦厄。

何朝宗,本名何来,生活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,是屯边军人的后裔。早年随父兄为寺庙制作佛像,据说他为家乡寺庙制作的普陀观音像,一直保存到20世纪60年代。后来何将这技术用于制作瓷塑,以小见大,作品形神兼备,栩栩如生,成为德化瓷开宗立派的大师。何朝宗之后,德化还出了众多瓷塑名家,如何朝春(朝宗之弟)、林朝景、张寿山、许友义等。另有德化人游泽长,据传是何朝宗的嫡系传人,光绪时到景德镇发展,他请木雕艺人曾龙升制作模具,还引入东洋的新彩技术画瓷,使景德镇瓷塑在晚清民国时得以大发展。

图片

▲  清德化白瓷犀角杯。

瓷塑以外,德化白瓷的另一大品类是日用瓷,壶、盏、碗、盒、炉、瓶、砚、灯等等。仰仗德化的瓷质,这些器皿不甚装饰,全以釉色悦人。比如德化独有的白瓷犀角形杯,是瓷杯中的佼佼者。相传三保太监的船队回国时,会在泉州港补给,水手把带回的犀牛角交给城内工匠加工成犀角杯,价值不菲,达官巨贾争相索求。德化瓷工便以白瓷仿制犀角杯,大获成功。这种杯口部为卵圆形,腹部深陷,脚部为圆形或者尖形,杯口到底部有八条筋脉,杯身装饰有堆雕梅、鹤、鹿、龙、虎等,依据不同的装饰,又可称梅花杯或龙虎杯。

图片

▲ 清德化白瓷对狮。

图片

中国白驶向西洋

泉州是古代中国的重要港口,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。德化与泉州港近在咫尺,瓷器自然成了海洋贸易的重要商品。据宋代《萍洲可谈》记载,当时的商船有十几丈长,每个商人只能租得几尺的仓位,货物多是瓷器,大罐套小罐,塞得满满当当,夜间商人就睡在货物上。

泉州出海主要有两条线路:一是沿海北上山东半岛,过渤海到朝鲜,再过对马海峡,到日本九州,这是下东洋;另一线是南下澎湖转运,或者沿海岸到东南亚,在这里把瓷器卖给阿拉伯商人,是为下南洋。阿拉伯人再把瓷器运过波斯湾,转卖到北非和欧洲。为了垄断瓷器贸易,他们才说白瓷以贝壳制成。青花瓷出现后,他们又说青花遇毒变色,可防暗杀云云。欧洲人自然不服,才有了达伽马和哥伦布之事。

图片

▲ 清德化瓷欧洲一家人。

最早到亚洲的是葡萄牙人。1650年开始,他们通过澳门的中间商采购德化瓷,销往新旧大陆,大受欢迎,比如萨克森公爵曾经一次采购了1250件白瓷,德化瓷“中国白”的名字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。因明朝前期的海禁政策,泉州港日渐式微,德化瓷器改由漳州月港和厦门港出口,其实大部分是走私。

随后,海上马车夫荷兰人到了亚洲,成立了东印度公司,率先与德化建立起直接陶瓷贸易。除了采购成瓷,荷兰商人还发来模型或者图纸,直接参与瓷器设计。这时期德化生产了许多中国人不会用到的器皿:诸如调酒用的潘趣碗、餐桌上的盐盒、直径40公分的大盘子等等。

德化还生产了不少以欧洲人生活为主题的瓷塑。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名为“荷兰家庭”的雕像,使用了双件压模技术,雕像中的几个人都是分别制作,然后组合在一起。两个儿童像成人一样穿戴整齐,表明这是一个理想的幸福家庭。这类题材的瓷塑有两种模型,主要差别在桌子上摆放的物件,一种是装有食物的碗,另一种是棋盘和棋子。根据档案记载,这件瓷塑在1701年冬天运抵欧洲,承运方是英国货船,但人们还是称瓷塑为“荷兰家庭”,大概因为荷兰是德化白瓷的最大买家。

图片

▲ 这是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对花瓶,瓷瓶表面,绘制欧洲人幻想中的“中国风情”图案。 供图/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

德化有一种送子观音瓷塑,是观音菩萨怀抱小娃娃的形象。荷兰人认为那是圣母玛丽亚抱着耶稣,买!还有一种是观音左右分立两名童子,荷兰人解读为圣母抱着耶稣和雅各,买!为了增加可信度,他们要求德化瓷工把观音胸前的缨络改成十字架。还有另一种观点,就是德化原本不生产送子观音,是荷兰人带来圣母子像,要求德化瓷工仿造,然后这题材被瓷工解读为送子观音,竟然在国内也热销。

随着海外订单的增加,德化产的圣母像越发专业,清代的圣母长着西方女性的卷曲头发,圣子也是西方人面孔,完全看不出和观音菩萨有关联。可见,德化瓷工相当热衷于外销瓷,因为的确有利可图。乾隆时德化学者郑兼才曾作诗描写瓷工:“一朝海舶来,顺流价倍蓰。不怕生计穷,但愿通潮水。”

图片

▲ 清初德化白釉送子观音坐像。

虽然是最好的白瓷,但不得不承认,欣赏这种单色釉瓷器需要一定美学素养。许多早期流入欧洲的德化白瓷被各种魔改,粘合拼接、镶嵌金属、后加彩等等,说明许多人无法忍受白瓷的单调。彩绘瓷出现后,无论国内还是国外,德化白瓷的市场开始萎缩。然而德化工匠并没躺平,他们在清代开始生产青花和五彩瓷,和漳州窑一起,几乎垄断了东南亚市场。直到今天,德化陶瓷还保持着强大的生产力,史上经典的白瓷作品均被瓷工恢复,还有许多惊艳的新作,此中故事以后再说。

图片

文章来源:中华遗产2024年06期供图:月记窑撰文:有泉    编辑: 方麗娟

图片

▲ 点击下单 了解单色釉之美

图片

好绝!这惊艳世界的「釉」惑2024-06-05

图片

一路山海一路歌,在瓷[cí]与吃[chī]之间,泉州德化人只差一个h!2024-04-18

图片

到底是什么魔力,让欧洲人不惜真金白银,只为一睹芳容?2024-04-08

图片

白:到底是吉还是凶啊?2024-02-06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相关资讯